專注鍍鋅鋼產品加工銷售!
可按客戶需求定制加工
重慶朋川物資有限公司
聯系人:張經理 王經理
電 話:023-68506733 68506922
傳 真:023-68506922
手 機:13594294880
賬 號:110236897532
QQ:365254139
地址:重慶大渡口龍文鋼材市場A271室
作者:www.szocom.com.cn 瀏覽量: 0 時間:
靠政策拿補貼“老僵尸”欲變“吸血鬼”
產能有效出清面臨多重阻滯
處置僵尸企業是去產能的關鍵點,也是難點和風險點。記者近期在多地調研發現,一些地方對清理僵尸企業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加之這一工作涉及國有資產處置、人員安置、債務清理等龐雜難題,在誰是“僵尸”、先出清誰等方面還存在標準不夠清晰、各自盤算退路等問題,很有可能阻滯產能有效出清。業內相關人士及部分專家認為,應在具體的工作推進過程中,進一步界定僵尸企業標準,理順產能出清路徑,完善退出機制,明晰各方職責。
誰是“僵尸”?界定不清晰認知存混亂
記者調研發現,雖然各地積極展開清理僵尸企業的摸底排查、目標確定等工作,但在工作的步,即界定誰是“僵尸”就面臨難題。各方對僵尸企業的標準界定尚未統一,可能影響僵尸企業的認定及退出效率。
首先,如何“劃線”?“沒個精確的區分,基層要認定很難啊!”西部某資源型城市工信委負責人說。多地基層干部提及,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對處置僵尸企業主要是提出了描述性概念和一般性原則,各方對僵尸企業的認知尚未完全明確和統一,有待在實際工作中進一步厘清。
一些基層干部反映,目前統計上報的多是當地困難企業,有些地方主要還是民營企業。這些企業中既有生產經營困難、瀕臨破產的,也有部分是有營業執照但無資金、無場地、無機構的“三無”企業。
“國家有一個困難企業的認定標準,但困難企業不等于僵尸企業,不能套用。”貴州一家礦業集團的負責人說。西部某省發改委一位負責人也表示,該省有各類特困工業企業100多戶,基本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但要界定誰是“僵尸”,僅憑生產狀態還難以判斷。不少接受記者采訪的特困企業也明確否認自己是僵尸企業。
在已經出臺相關方案的省份,對僵尸企業的認定也有差別。如廣東、江蘇等省將關停企業、特困企業都納入了僵尸企業的處置范圍,而在一些資源大省,特困企業涵蓋當地主要支柱型企業,并承擔整片區域的“辦社會”職能,很難作為僵尸企業直接進行處置。
部分地方干部還提出,當地按國家規定的落后產能已基本淘汰完畢,今后的去產能工作亟待明確新的、恰當的界定標準。
此外,誰來認定?部分地方反映,目前發改委、工信、國資委、財政等多個部門對僵尸企業的調查范圍不同、口徑標準不一致,容易造成混亂。西部某省發改委有關人士說,當地在僵尸企業調查中,各部門從各自工作角度進行不同的摸底,難以形成全貌。如,發改委主要看企業產能過剩情況,工信委主要看企業效益情況,財稅部門主要看欠稅情況,金融機構則在統計企業的呆壞賬情況,國資委則注重考核企業班子,各司其職。
“僵尸是廠子自己認定?還是政府?還是財政部門?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一些企業界人士也表示困惑。
記者調研了解到,部分地方在僵尸企業摸底中,采取企業和地方自主上報的形式。一些業內人士擔心,若無清晰標準,地方出于保就業、保穩定、保總量考慮,企業出于自身利益考慮,難以主動有效退出。
先出清誰?防“老僵尸”變“吸血鬼”
在一些地方,由于停產或半停產、陷入困境的企業較多,類型復雜,即便僵尸企業標準明晰,也將面臨“先出清誰”的問題,其中“死扛”、“求穩”等狀態值得關注,并且還需防范已出局的“老僵尸”首先起身“反咬一口”。
其一,扛到別人先死,等著國家支持。記者在甘肅、貴州、遼寧等地了解到,目前特困企業以能源原材料中的鋼鐵、煤炭、有色、建材等老國企居多,僵尸企業多在此間,但一些企業還抱著整體產能減少、自己扛過去就能“峰回路轉”的心態。而不少地方采取的穩崗補貼、電費專項補助等“輸血”措施,雖然有合理出發點,但往往也正是面向這些企業。
甘肅某地的一家特困企業正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企業有800多名員工,負債5.1億元,貸款2億元,應付賬款1.8億元,拖欠職工工資、“五險一金”及職工借款0.9億元。“現在已經入不敷出,欠款收不回幾個月就轉不動了。”該集團一位負責人說,現在就希望能借助國家政策解決掉債務和部分職工安置問題,在此基礎上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實現轉型升級。
其二,先穩定后處置,挑戰多、處置緩。記者了解到,為了防止停產企業職工鬧事,一些地方給相關企業負責人下了死命令,不允許職工“上街”,尤其是在龍煤集團事件后,各個地方更是嚴防死守,寧可慢一點,也要穩一點。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也稱,有些地方政府出于社會穩定考慮,鋼鐵企業成了僵尸企業,仍然要求生產,退不出去。
除了債務、員工安置等直接難點,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資源大省,由于當地產業鏈耦合、產品互為原料,一家出清則一串企業停產,部分地方干部認為,完全出清這些企業,幾乎是“不可能”。
其三,警惕“老僵尸”變身“吸血鬼”。在一些地方,記者注意到,一些開發區企業大量停產,有些企業從建成之日起既無產能,也無職工,只有廠房設備,有的連工商年檢都停止了,實際上已經注銷成了非法企業。
一些學者和干部擔心,這樣的“老僵尸”,極有可能成為一些地方的“首選”,既可以“湊數”,又借機套取國家補貼,使“清僵尸”變成“救僵尸”。“很多僵尸企業可以通過市場力量自然淘汰,但現在一些僵尸式企業又‘醒’了,又想著傍政策大樹了。”東北某省發改委一位副主任說。
明晰標準及職責理順出清路徑
針對上述問題,部分地方干部、企業界人士和專家建議,進一步明晰處置僵尸企業的相關標準和配套機制,細化地方和部門職責,理順出清路徑,推動清理僵尸企業工作有力有序開展。
一是精準識別,助力有效出清。盡快制訂出臺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的處置僵尸企業指導意見,認真開展細致量化的調查研究,科學界定標準,“全國一盤棋”加以推進,既為解決職工安置、資產債務、整合重組等問題提供決策依據,也避免整體去產能工作出現“一些已經很先進的地方還要壓減,需要壓減的地方卻壓不下去”的現象。
二是分類推進,防范資金錯配。部分專家建議,對僵尸企業按形成途徑、“僵尸化”程度等加以區分并分類推進。具備條件的,先采取剝離、重組等方式解決;不具備條件的,可先采取托管、資產置換等方式集中管理,等時機成熟后再解決。同時,對享受國家相關補貼的僵尸企業設置“入圍門檻”,明確哪些可以享受,哪些不能享受。
三是聯動推進,加強監督考核。由于涉及部門眾多,應推動地方進一步明確處置僵尸企業的責任主體,建立聯動推進機制。如江蘇省提出,將省政府淘汰落后產能工作協調小組、化解過剩產能工作協調小組調整為省化解產能過剩實現脫困發展領導小組,省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同時,宜對國有僵尸企業處置工作設定專項考核指標,對未按規定停止僵尸企業補貼、取消各種形式保護的地方,追究相關負責人責任。
熱線電話
13594294880
上班時間
周一到周五
聯系人
張經理 王經理